武漢探索“大湖+”發展新模式,共抓長江大保護。武漢有166個湖泊,水體占市域面積26%,水優勢是武漢決勝未來的核心競爭力。武漢把修復長江生態環境擺在壓倒性位置,以“水”為倒逼機制,實施水岸同治,護一城凈水、繪兩江畫廊、顯三鎮靈秀,確保“一江清水向東流”。積極探索“大湖+”發展新模式,開展“大湖+”環境保護、“大湖+”產業創新、“大湖+”生產生活生態融合發展試點,吸引全球高效產業、高端人才、頂級企業在漢集聚。推進東湖城市生態綠心建設,打造世界城中湖典范,年內東湖綠道將建成98公裡。

1

以創新打造世界亮點城市

今年以來,武漢市堅持以習近平同志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為指導,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對湖北提出的“建成支點、走在前列”和“四個著力”要求,把新發展理念貫穿武漢發展各領域各環節,以改革思路和創新舉措,加快建設現代化、國際化、生態化大武漢。

成“脊梁”,做“支點”,自身的發展壯大是第一要務,武漢劍指“新衙門作風”,向營商環境要生產力。從群眾、企業辦事難入手,今年3月份,武漢開始啟動審批服務“馬上辦、網上辦、一次辦”的“三辦”改革試點。7月份,公佈全市首批9653項審批服務“三辦”事項清單。

可以預見,武漢新民營經濟之火將越燒越旺。

湖北省委副書記、武漢市大貨車四路行車記錄器委書記 陳一新

深耕沃土 構建未來

湖北省委副書記、武漢市委書記陳一新

快來聽聽他們都說瞭啥

發表文章《呼喚“獅子型”幹部》

經濟日報這樣講述武漢

《呼喚“獅子型”幹部》

解放軍報客戶端

2

圍繞中央要求和國傢部署,武漢市明確提出:在長江流域,武漢要成為長江經濟帶的脊梁;在中部地區,武漢要成為中部崛起的戰略支點;在全國,武漢要成為國傢中心城市;在全球,武漢要成為世界城市發展中的亮點城市。

(見習編輯 劉小笛)

過去5年,武漢出臺一系列政策,推出“城市合夥人”計劃、“青桐”計劃等。在東湖高新區,天天有咖啡、周周有路演、月月“青桐匯”。創新與創業,激活瞭武漢的城市基因。

↓↓↓

主編 | 鄒敏 徐珊珊

黨的十八大以來,武漢挾中部崛起之勢,懷中心城市之志,以全新的發展理念和思路,深化改革、轉變作風、招才引智、轉換動能,闊步邁向“長江時代”。

武漢探索“大學+”發展新模式,再創人口紅利。通過創造“大學+”發展新模式,走出“人才引領創新、創新驅動發展”新路子。武漢有89所高校,在校大學生最多時近130萬;科研院所95傢,兩院院士63名。立足科教人才優勢,武漢大力實施百萬大學生留漢創業就業工程,確保5年留下100萬大學畢業生,發展“菁英經濟”;實施百萬校友資智回漢工程,發展“校友經濟”;實施高校科研成果轉化對接工程,發展“院士經濟”;實施海外科創人才來漢發展工程,發展“海歸經濟”。

回歸兩年,鬥魚以超過100億元的估值,成為武漢首傢“獨角獸”企業。在“獨角獸”們的支持下,武漢異軍突起,成為比肩北京、杭州、深圳的互聯網創新“第四城”。

為破除制約新民營經濟發展的障礙,武漢提出放開市場準入,凡是法律法規未明確禁入的行業和領域都鼓勵民間資本進入;全面落實中央和省有關企業減負的政策措施;依法保護企業物權、債權、股權及其他各種無形財產權。

營商環境的明顯提升,帶來瞭投資和市場主體的井噴。今年以來,全市招商引資新簽約億元以上項目355個,是去年全年的1.6倍。上半年,全市市場主體總量100.99萬戶,同比增長9.87%;新增市場主體8.39萬戶,同比增長25.98%。

今天,40多項國傢戰略與改革試點在武漢疊加:長江經濟帶、國傢全面創新改革試驗區、湖北自由貿易區武漢片區、東湖國傢自主創新示范區……

解放軍報今天關註瞭武漢的另一件大事

創新創業 激情迸發

經過反復權衡,鬥魚CEO張文明決定把放在廣州的“戶口”遷回武漢。這位畢業於武漢理工大學的年輕人說,在武漢創業,心裡更踏實。

優化環境 夯實根基

展望未來,武漢將建設歷史之城、當代之城、未來之城,努力打造國傢中心城市和世界亮點城市。以長江為城市空間主軸,打造“長江文明之心”,形成歷史文化繼承與創新集聚區;以優化建設長江主軸為抓手,推進交通軸、經濟軸、文化軸、生態軸、景觀軸“五軸一體”建設,打造世界級城市中軸文明景觀帶;規劃建設長江新城(新區),打造創新名城、生態綠城、現代智城、國際友城、創富大城,真正成為踐行新發展理念的典范新城。

在東湖高新區,平均每天新增市場主體61傢,科技型企業占比超八成;平均每天新增專利近44件,還主導制定瞭一批國際標準;平均每天15名碩士以上人才落戶。如今的武漢,已然成為一處充滿活力的創新創業沃土。

看準機會,武貨車行車記錄器推薦漢不斷拋出橄欖枝。“百萬大學生留漢創新就業”“百萬校友資智回漢”“高校科研成果轉化對接”“海外科創人才來漢發展”,政府拿出最好的空間、量身定做最好的政策、提供最優的配套服務,讓千軍萬馬迸發創新創業活力。

抓住全國目光!武漢今天又被央媒盯上瞭!

過去5年,平均每年武漢就誕生1個千億元級產業。汽車及零部件、電子信息、裝備制造、食品煙草、能源及環保,5大千億元級產業昂然崛起,拼繪出武漢新的產業版圖。

工業向上的態勢,打開城市跳漲空間。但武漢仍充滿危機感:動能轉換,產業接續,下一個著力點在哪裡?武漢開出的“藥方”是發展以新技術、新產業、新業態、新商業模式為特征的新民營經濟。

著眼未來,武漢構建產業迭代體系,設立首期102億元引導基金,撬動社會資本126億元,以培育壯大信息技術、生命健康、智能制造等戰略性新興產業。武漢寄望,5年內高新技術產業產值達1.7萬億元,成為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產業創新中心。

“三辦”改革推行以來,事項辦理平均時間由原來的20.4天縮短為現在的9.8天。今年底大貨車行車紀錄器安裝推薦,武漢還將力爭實現網上全程辦理事項達到40%,實現讓企業、群眾“最多跑一次”,讓更多的事項辦理“一次都不跑”。

從今年3月份至今,阿裡巴巴、華為、騰訊、小米等一大批中國民營經濟界代表企業紛紛現身武漢,投下真金白銀,簽下重要項目。

武漢打造新民營經濟標桿的努力從未停歇:率先在全國探索科技成果轉化“三權改革”,研發團隊可獲70%至99%的收益;武漢光谷生物城8年來沒有引進一傢房地產企業,堅決把發展的基點放在創新上……今年前9個月,又有66傢世界500強和中國500強企業落戶、增資武漢。

並發表評論文章

3

解放軍報關註獅子型幹部

今天

和經濟日報不同的是

陳一新發表署名文章

呼喚“獅子型”幹部

“狻猊日走二百裡,於菟聞之望風靡。”獅子,乃百獸之王,眼光銳利、鬥志昂揚,活力十足、一往無前。前段時間,武漢市計劃選拔100名左右“獅子型”幹部,充實到攻堅克難的局級崗位上,以推開改革工作新局面。

何謂“獅子型”幹部?武漢市給出的答案是:忠誠幹凈,思想解放,思路開闊,敢打敢拼,敢於擔當。其實,這20個字也代表著群眾對幹部精神狀態的期待:大刀闊斧、敢打敢拼,勇於排雷、善除荊棘,以“非常之舉”,展“非常之能”,成“非常之事”。

我軍改革進入“脖子以下”之後,難度不斷變大,“中梗阻”“最後一公裡”“不出事但也不幹事”等問題,也不同程度地有所表現。發現和重用那些敢於闖關奪隘、動真碰硬的“獅子型”幹部,是形勢所需、強軍所期。

呼喚“獅子型”幹部,並不是說“老黃牛”式的幹部就不重要,這二者都是改革強軍不可或缺的角色。但那些不思創新、怕得罪人的“太平官”“逍遙官”“玲瓏官”,與此二者截然不同,與改革大局格格不入,必須調整出隊、淘汰出局。

魯迅曾說:“前驅和闖將,大抵是誰也怕得做。”呼喚更多“獅子型”幹部,應細化激勵幹事、包容失誤、鼓勵擔當的容錯機制,為擔當者擔當、為幹事者撐腰,方能讓其在幹事創業、闖關涉險時,有底氣而心無旁騖、有定力而義無反顧。

來源 | 經濟日報 解放日報 長江日報 長江雲

發表署名文章《以創新打造世界亮點城市 》

武漢探索新民營經濟發展模式,開辟創業創新創富新路。針對武漢國有經濟這條腿長、民營經濟這條腿短的現狀,提出要大力發展新民營經濟。制定出臺突破性政策舉措,以新“四軍”(新近畢業大學生、海歸人才、科研院所技術人員、職業經理人)和“三名”(名傢名企名品)為主體力量,以“四新”經濟(新技術、新產業、新業態、新商業模式)為主攻方向,努力打造新民營經濟集聚地。
C4EC29874083D255
arrow
arrow

    mcseaceojhkj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